巴黎奥运会将至,不懂法式的人有难了

    2025-08-26 21:25:41

    原创 Que 惊蛰青年

    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开幕日期日益临近,法国再次成为全球的焦点。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在这样的盛事面前丝毫不掩饰他们“整活儿”的功夫,为了满足全球观众的期待,他们精心策划、全力以赴,不仅展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将法式的创意与活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奥运会将近,巴黎城中的地标建筑都挂上了奥运五环。(图/巴黎奥组委)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并没有选在体育场内举办,而是将开幕活动放在这座容纳了无数可能的城市里。以巴黎的大小街道和地标性建筑为背景板,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将乘船在塞纳河上经过,所有身在巴黎的人都可以在塞纳河畔看到这一景象。此外,一部分比赛被放在了巴黎市中心的各个名胜古迹中:观众可以在埃菲尔铁塔脚下观赏沙滩排球比赛,在荣军院里看射箭,在大皇宫里看击剑,而凡尔赛宫也将开展马术比赛,整座城市的情绪被即将火热进行的赛事推上顶峰。

    巴黎全城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为了不负“浪漫之都”的称号,本届奥运会的田径赛事跑道将首次使用紫色。在梦幻的浅紫色场馆内,运动员和观众将会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时尚元素同样被融入这场盛事,法国本土奢侈品品牌对本届奥运会展现出空前的热情:本届奥运会的奖牌由珠宝品牌Chaumet打造,该品牌创始人是拿破仑和约瑟芬皇后的挚爱,曾为拿破仑打造加冕时的佩剑;Louis Vuitton为奥运奖牌和火炬特别定制的专属行李箱;Berluti为法国队打造了开幕式制服。这些都展现着这里与众不同的时尚地位。

    运动员们在紫色跑道上训练。(图/巴黎奥组委)

    法国人为此作出的多番努力都表明,2024年夏天,他们不想再有人能躲得过“法式”这阵风。

    近些年,法国似乎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岁月静好”。城市鼠害、治安恶化和不断上涨的物价都损害着这里的风评。然而在数不清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里,法国都被视作“圣地”:主人公寻求新的事业要前往法国深造,生活遇到挫折就来到法国散心,庆祝重要的日子也要选在法式餐厅开一瓶香槟……关于法国的种种美好意象已经被深深植入大众心中,是什么让法国如此特殊?

    位于欧洲大陆中心地带的法国是欧罗巴的“天选之地”。春夏之交的南法因戛纳电影节而星光熠熠,即便如此,这里的自然风光也从不逊色于任何人工的璀璨。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有着深邃的蓝色海水和洁白沙滩,地中海的纯粹和明媚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地区拥有崎岖的海岸线和壮观的悬崖景观;法国东部靠近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区是户外运动的绝佳去处,这里盛产的勃艮第红酒也是法国东部的名片之一。

    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图/黑马艺术之旅)

    法国一直是欧洲乃至全球前卫思想的阵地。以古典艺术和建筑闻名的法国,在启蒙运动之后成为全欧洲的“精神领袖”。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点亮了欧洲思想界,启蒙思想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萨特对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的探讨,加缪关于荒诞的深思,波伏瓦在性别议题上的关注与深入……近现代的法国学者们仍在不断为我们带来灵感。

    法式生活美学的影响深远,使“法国”成为了一个形容词。林立的古典建筑、被艺术史上的著名作品填满的博物馆和充满活力的当代艺术画廊,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培育出对美的敏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法国,时尚与艺术不仅仅是表面的华丽,更是法国人渗入肌理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氛围中,浪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一种构想关系的方式,一种强调体验它而非消费它的真实感受。

    法国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决定了“法式”风格的基调将带有古典的浪漫情怀和现代的自由气质。

    当我们谈论“法式”,被频繁提起的常常是那些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法式”是一种质朴却不失美感的审美偏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埃里克·侯麦的目光总是离不开巴黎,巴黎在他眼中,是由一些最普通的街道、公园、住宅组成的。这些平凡的地点在他所展现的平凡生活中,构成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栖居之地。

    埃里克·侯麦镜头里的法国乡村风光。(图/《秋天的故事》)

    法国女郎更是“法式”这一话题里绕不开的内容。简·伯金、苏菲·玛索、蕾雅·赛杜凭借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一代代女孩的启蒙缪斯。她们将轻盈悠然的气质、洒脱自信的品格和骨子里的优雅融入日常,透露出一种不刻意、不张扬的美,关注内在的舒适,呈现出自然的生活态度。

    在塞纳河畔看落日的巴黎行人。(图/parisiensinparis)

    法国人对美食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将烹饪视为一种艺术,对食材的挑选、烹饪的技巧以及餐桌的布置都极尽讲究。这种对美食的追求,也体现了法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品质的追求。这种精神同样被融入了“法式”风格中,使得“法式”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

    世界上很少有像法兰西一样的民族,对自己的饮食传统如此引以为豪。纵观法国的历史会发现,法国人在前进的路上一直有美食相伴:早在13世纪,巴黎人已经在吃布里奶酪;16世纪,波尔多地区修道院里,修女们用鸡蛋和面粉制成可露丽,风靡接下来的几个世纪;1900年法国轮胎制造商米其林轮胎的创办人出版了一本供旅客在旅途中选择餐厅的小册子《米其林指南》,直到1933年,《米其林指南》评鉴标准的订立,让星级成为衡量一家餐厅的金标准……

    被法国著名餐馆指南Gault Millau评为“世纪名厨”的乔·卢布松(Joël Robuchon)是米其林的评价体系中手握最多颗星星的厨师,创下摘得32颗星的纪录,空前绝后。

    卢布松在年轻时就开始游历法国各地学习不同地区的烹饪技术。他28岁时来到巴黎,被任命为协和拉斐特酒店的主厨,此后,他的烹饪技艺逐渐受到认可,开始在法国料理界崭露头角。年轻的卢布松出身平凡却身怀绝技,最让他难以忘怀的始终是母亲的嘱托,他曾说:“做饭是我传递和表达爱的方式。这是我6岁那年,从我妈妈那里学到的。”怀揣这个再质朴不过的愿望,卢布松成为“新法餐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积极推行的新法餐风格,注重食物新鲜本味,避免过度烹饪,并通过添加柠檬等素材调整酱汁口感,使其更轻盈、口味更清淡,以凸显食物原味。这一变革使得他的餐厅生意兴隆,尽管团队规模迅速扩大,他所在的餐厅仍然一座难求。

    作者 Q u e

    原标题:《巴黎奥运会将至,不懂法式的人有难了》

    阅读原文